走!去旧金山!

作者:Cyndi爱猫咪
阅读数:6612
发布:2016-10-12 10:40:03
  • 字号
  • 100%

走!去旧金山

2016-07-25 11:41 Cyndi爱猫咪 阅读 0

我到现在都很喜欢旧金山,其一,因我不住城里,免受凉夏之苦。南湾距旧金山大约五十分钟车程,两地夏季气候截然,很明显,南湾要暖和许多。旧金山夏天风大,呼哧啦响地吹,尤其早晚,外套是必须的。另外就是雾,晨雾迷蒙,所以有句话——雾锁金门,自杀圣地(金门指金门大桥)。

其二,在我去过的城市里,旧金山最像我故乡厦门。说到底,其实是初见时一瞥,根本忘了是哪个街角。后来再看,还是有很大差别,但我心底就是这么执着认定了。

后来住南湾,有时周末进城。

在南面太阳还是煌煌,过一片海,到城区,日头温婉起来。夏日虽有风,天气好,马路晒成蜜金一溜,但不热。旧金山这个译名比三藩好,因为有个“山”,体现了著名的斜坡特色。斜坡是一截搭一截,从下往上看,像灰水泥瀑布分二三段下泻,最上延伸到无穷上,快顶上天。有时坡上设交通灯,红灯停,斜坡车辆像过山车悬吊在半道。新手是不敢开旧金山的路的,老司机则十分上道。

从坡顶向下望,非常心旷神怡。路旁杂木蓊郁,最底是海,背夹着天,背天望海。又有小楼小房矮矮簇簇。像一片滑草场,给一个橡皮圈,能从天上滑到海里。总之这个城的坡路给人的想象是无限的。

利用斜坡所设的名景中,九曲花街声名最大。隆冬没什么可看,只弯弯绕绕长青的绿,有一年,实在没花,只好在灌木里插几枝店里买的绣球作摆设骗客。春夏时玫瑰紫阳熙熙攘攘,从步道拾级而下,两道民宅流丽,走过一幢湖蓝,又跳出浅褐......

较之九曲花街,我更喜欢Moraga街与16大道交会的马赛克阶梯(The 16th Avenue Tiled Steps)。

阶梯是艺术家Aileen Barr与Colette Crutcher合作,超过300名居民参与制作,历时两年半,使用超过75000片碎瓷砖,镜块,彩色玻璃,纯手工铺砌。从海洋描绘至富饶大陆,最后在梯顶的金色太阳中达至永生与辉煌。爬到阶梯顶上,能鸟瞰半个旧金山。那时的海不是一望无际,而是地平线上窄蓝的一条。太阳晒多了,又显得白。

另一处非常有艺术气息的是壁画街(Clarion Alley),不过是在艺术区(Mission District)。

艺术区有大量西语裔移民,因受墨西哥壁画之父迭戈·里维拉(Diego Rivera)影响,街头氛围浓烈。我到Mission区一般为吃,几乎全城最好的艺术家咖啡,冰淇淋,巧克力云集在此。吃完才到壁画街。

其实这样一条巷子,走进去,时间就拉长了。原本以为十分钟十五分钟,常常要逗留一小时。壁画的表达很随性,民族,政治,宗教,自由......在墙上画不够,铺延到地上,使走过的人有种不真实的云里雾里。

作画的墙面也不同,横板条,粉涂,木片排列的一鳞一鳞。画画的人坐地上,画高处时,踩在梯子。有一次,一个摄影师在纪录艺术家画壁画的过程,三脚架,一台相机定时“咔嚓—咔嚓—咔嚓—”这才有一点时间过去的感觉。因为色彩不说话,多挨挨挤挤也不嫌吵。唯一单色的是头顶的天,从巷子这头到那头,像一条蓝丝缎包装一个长条的彩色礼盒。

周一到周天里,我喜欢周六去旧金山,得是早晨,因为要赶渡轮码头的农夫市集(Farmer’s Market)。

市集周二周四也开,但周六规模大,很远能听见市声。人就是这样,常待在安静地方,就喜欢热闹。常在热闹,又企盼安静——生命也如此,多的是一阵一阵。

农夫市集的市货多是本地产,果园新摘的水果,蔬菜,香料,时令鲜花,蜂蜜,奶酪,橄榄油,鲜生蚝,自烘培面包,小农场出产的农畜商品......有试吃,很多试吃。白桃黄桃油桃杏子切好,依次尝,摊主不担心亏本,因为太鲜甜。大多摊子搭的白帐篷,也有大明黄,专卖蜂蜜,一篷一篷里烟腾腾的热闹。


有一种食物,吃完后朝思暮想,是Roli Roti家的Porchetta sanwitch(意式香料烤猪三明治)。

Porchetta是意大利美食,做法是将猪肉去脏,去骨,塞入意式香料,加海盐腌制,再将猪肉捆细绳入烤箱,至外酥内嫩,红光油亮。我去的时候总是排队,排长队,吸着Porchetta的香气熬到队前。其实是家类似Food Truck的小摊,没有实体店,在农夫市集一做做了十年。

小意大利区(Little Italy)和唐人街(Chinatown)毗邻,柱子上绘有绿白红意大利国旗。国旗也绘到唐人街里,旧金山人偶尔把两区并称一区,取名“Chintaly”。都是钻研吃的国度,气质相符。

小意大利比较老,非常欧洲,但欧洲得没什么架子。有点像每幅油画裁一小块,百家布似的拼起来。到下午,太阳斜灌进哥伦布大道,车辆也仿佛一下晒旧了,还有松花绿的墙,大红棚,非常旧日火车站隆隆的错觉。

哥伦布大道上最有名的,是一间叫城市之光(City Light Bookstore)的书店,名字源于查理·卓别林那部传奇电影。创始人之一是著名诗人劳伦斯.菲林盖蒂。

1957年,菲林盖蒂因出版艾伦·金斯堡极具争议的诗集《嚎叫》,被控“传播淫秽作品”罪遭逮捕。一年后,被判无罪。此案不仅成为美国捍卫文字及言论自由之经典,也使城市之光声名大振,被喻为“反叛文化”及“垮掉的一代”的精神大本营。半个世纪过去,书店没有扩张,还是三层,翻修也少,下到底楼,木楼梯嘎吱作响。书多,偏冷门,但每本都精挑细选。过了实体书时代,“垮掉的一代”文化先驱也走的走,散的散,不过书店还在。

“不过书店还在”,这句话听起来,每每想起,总有种冷冬烤红薯的暖洋洋感。

至于店名,还有另一层意思。书店开得晚,直到夜半,黑灯瞎火里,是名副其实的“城市之光”。半夜推门,大多是夜读不归人。

过了小意大利,唐人街走几步就到。

有一家叫金门饼家,蛋挞很出名,去了三次,都扑空。听周围人讲,爱开开,不开在度假,关门也不通知。一旦开店,就排队,起先三五人,但饼家有Facebook,买蛋挞的人在页面发信息,“开店了——”像小螺号嗒嗒地吹,后头的队就越排越多起来。

“这蛋挞到底多好吃?”买不到,每次经过,我幽幽地想。

直到最近才吃到它家蛋挞,一口下去,想,算了,做成这样,白跑的账不计较了。

还有有一次穿过花园角广场(Portsmouth Square),听见有在唱《天涯歌女》,五个人小乐团,胡琴,古筝,长笛,“天涯涯,海角——”弹唱都一般,不知道为什么,觉得有种毛毛的珍贵在。我许多朋友来唐人街,觉得脏而旧,一点没有崭新气派。我倒喜欢这样,好像在看以前老电影,旧香港,旧上海,药材铺,老字号,广东点心,杂货店......当然,也有骗老外的中国货,各处仿造的古色古香,红红绿绿大写的“中国”。但大概是在这种略脏旧的街区里,一些毛糙的乡情的东西才显出其可爱来。一概放在假设的堂亮里,只落得被人一脚踢到角落的下场。

有一年冬天,很早以前的冬天,临近圣诞的晚上,我坐叮当车从联合广场到唐人街。上车没座位,扶着车上护栏,半个身子悬在外,非常兴奋。叮当车很需要人力,车夫大多老人,下坡时拉手刹,上坡再拉一次,响几声吆喝,到站了摇铃。那一晚刚下过雨,路面湿漉漉里映着一渠渠光影,车灯也拉长,红珊瑚似地,人从光的繁华里一路驶向黑寂,再回到唐人街光的繁华里,好像短短一路,街衢还是一样,但已经历许多可能,许多悲欢。大鸣大放的心情,自己听到“轰”地一响,像一朵礼花放在夜空。到站了,摇铃了,摇铃了,车又开走。

我只坐过那一次叮当车。到现在,还记得那一晚远远近近的丁零当啷。


分享此文章

分享到微信

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,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